军备

九年磨一剑 运-20如何攻克四大难关?

作者: 来源:2016-07-09 00:59:27 我要评论(0)

九年磨一剑,万里新征程

——中航工业专家回顾运-20发展历程

5年首飞,8年鉴定,9年交付……从2007年大飞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立项至运-20飞机顺列装空军,“大运人”用自主研发的大型运输机托举起中国腾飞的梦想。

7日上午在空军航空兵某部举行的空军运-20飞机列装首飞记者见面会上,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大飞机办公室主任朱谦回顾起大运9年来的成长史,难掩内心激动。

“我至今记得刚刚受领任务的情景。”朱谦说,那是2007年3月的一个下午,“突然接到承接大运项目的通知,手中上一款型号的定型工作还没有结束。”

“既突然,又仓促。”朱谦回忆,“周围甚至还有一些质疑的声音,因为面临的形势太严峻了。”

国家付于“大运人”是“8年定型交付”的任务,而横在他们面前的,有4大难关:

一是技术难。“此前,我们整个国家的航空工业体系基本上是小飞机体系,吨位在几十吨级,最大不过六七十吨。相应的研发技术、制造体系、技术规范,都是围绕小飞机构建的。可以说,大飞机的技术基础非常薄弱。”朱谦说,传统意义上,类似项目的上马,至少要经过十年以上关键技术的预研,投入大量经费,技术成熟度达到一定级别之后,再正式立项。

然而大运是国家的急需,“不能等”。“大运人”在立项的前3年,以物理样机为牵引,进行了大规模的关键技术验证,为后续原型机的研制奠定了基础。“先立项,后攻关,再定型,对这一国家急需的特殊项目,我们开创了‘大运模式’。”朱谦说。

二是组织管理复杂。“这么大吨位,这么大型复杂项目,近千万个零件,近千家单位参加研制,复杂程度前所未有。”朱谦说,以往的小飞机研制多采取“一厂一所模式”——一个研究所设计,一个主机厂制造,顶多再加一些外部配套内容,“而大运,仅制造工作量就是小飞机的5至8倍。”

“形势所迫,工作需要,中航工业调集了全国全行业的所有优势资源,组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‘国家队’。”朱谦说,中航工业下属的6家航空工业企业全部参与了研发制造。

这是一个艰巨的挑战,6家大单位在技术标准、协同平台、状态管理、材料配送、成本控制等方面,都需要统一。

三是研制要求极高。运-20不仅是普通运输机,而是一款多用途、特别是军用途的运输机,对极端环境、极端天气、设备装载、空中投放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,这对研制也提出挑战。

四是进度紧急。“当初拿到这个项目,最挠头的就是进度。”朱谦说,对“5年首飞,8年定型”的规划,当时的评价叫“异常严峻”。在研发人员要画一张技术途径的总进度图时,竟感到“无从下手”。

“好在在国家大飞机领导小组坚强领导下,在军队各级的努力下,我们把计划做出来了,在之后的9年里,科研人员咬紧牙关,坚决守住了所有节点,保时保质地完成了任务。”朱谦说。

从立项、首飞到鉴定交装,大运仅用了短短9年,创造了世界同类型飞机的奇迹。朱谦认为,取得这样的成绩,是全体“大运人”拼搏努力的结果,更是整个中国航空界汗水与智慧的结晶。不仅如此,成功的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因素——

一是国家的支持。大运承载了民族腾飞的梦想,是国家崛起的需要。国家强有力的支持,是这种成绩的内在“核动力”。

二是国家的强大。大飞机是大国名片、大国意志,更是大国专利。国家经济实力与科技实力的提升,保证了这一项目的研制成功。

三是“国家队”的组织。中航工业作为主体,调动全行业的精兵强将,并施以强有力的资源调配,才有了这个项目资源上的保证。

四是先进的研发、管理理念和先进技术的应用,主导了项目的快速前进。

五是全体参研人员的辛勤汗水。上千家单位超大规模行业协同,通过共同努力,换来了历史性的大跨越,也换来了这款具有强大运载功能的运输机。

“我们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努力,取得了大运这样一个平台、技术和相关配套体系的成果。未来系列化的发展,包括向民用领域的辐射,是一个国家的必然选择。”朱谦说。

一剑 难关

南方时尚网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南方时尚网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"来源:南方时尚网"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南方时尚网或将追究责任。

网友点评